原本要招待表妹、表弟去墾丁玩,他們陸續都說沒空就省起來,欠我老妹的台南遊,就將旅遊計畫改為府城遊。西元1622年(明天啟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江內海,建築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就是現今的安平古堡,成為其東亞貿易的根據地及轉運中心,便開啟台灣的大事紀。點閱相簿...
1661年4月30日(清順治十八年四月初二),這一天從午夜到清晨,「熱蘭遮城」和附近一帶的海域,正起著濃霧,從城堡望出去,視線完全看不見海面狀況,然而,傳說國姓爺即將攻打台灣,沒想到就在這一天發動攻擊了。「熱蘭遮城」哨兵於4月30日黎明發現海上有許多鄭軍艦隊,乘風而來,當台灣行政長官揆一聞報後,卻不以為意。
相傳「四草大眾廟」建於康熙年間,若對照荷據時代地圖,可能更早在荷蘭人來之前大眾廟的前身小廟宇已存在。「四草大眾廟」供奉的主神為鎮海大元帥-陳酉。
「四草綠色隧道」 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於民國七十七年將這條水道劃為紅樹林保護區,在不到兩百公尺的水道旁,分佈著三種紅樹林植物:最多的「海茄苳」,次為最耐鹽的「欖李」,幾棵的「紅海欖」,近年來有心人士亦嚐試移植「水筆仔」於此。
有機會到此一遊,搭乘膠筏走一趟「紅樹林綠色隧道」之旅,除了可看到目前僅存的四種紅樹林外,稀有的紅樹林伴生植物「土沈香」和罕見的「苦檻藍」也散生於紅樹林之中。
也可以選擇另一行程,搭乘「台江觀光船」,一覽竹筏港、運鹽古運河、嘉南大圳、鹽水溪四條溪流的的生態。
其中可以經歷水中森林,還有濕地上的生物,體會魚村的生活形態感受,還有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喔。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為防英軍窺伺臺灣,臺灣道姚瑩奏議在全台建立17 處防禦砲台《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四草砲臺」便是其中之一。從此,「四草砲臺」就和對岸的「安平小砲臺」與後來興建的「億載金城」,共同防禦外敵並捍護台海安全。「四草砲臺」歷經清朝、日據的變遷,直到光復後成為「鎮海國小」的圍牆,為二級古蹟。
↑ 城垣上,每隔6到8公尺不等,有圓形的磚砌砲孔有13個,砲孔的內外直徑約為84公分,中央部分略為收縮,約在84到77公分之間。
↓ 砲孔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台江的血淚和心酸。
去年來「安平古堡」參觀古堡古蹟,今年再來,參觀重點就往「熱蘭遮城博物館」走。
「台灣的歷史從台南開始,而台南的歷史就是從安平開始」。1623年(明天啟3年),荷蘭人先在一鯤鯓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於1624年,改興築「熱蘭遮城」,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位置。1662年(清順治19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 荷據時期熱蘭遮城模型
1661年4月30日(清順治十八年四月初二),國姓爺艦隊於晨霧茫茫中出現在大員外海,經由鹿耳門溝進入台江內海,於城南禾港登岸,長驅直搗「普羅民遮城(Provintia)」。當鄭軍兵臨城下,荷軍則閉城堅守。直到荷軍因孤城援絕又告缺水,在5月4日舉白旗開門投降。荷人在興建「普羅民遮城」曾言「此城將可屹立數百年」,但國姓爺只花四天便攻下。西方人記述鄭成功的軍隊是:「國姓爺的軍隊以弓箭兵,來對抗荷人的火槍兵。軍隊中有鐵人軍,每一人著鐵製的鱗甲,包住全身,鐵片長度可掩住膝蓋以下,以保護到兩腳。這是一個武裝齊備的軍隊,他們與Thomas Pedel 的戰鬥中,無視洋槍隊的威力,沒有一個人將死亡擺在心上,勇猛無比,不管周邊有許多人被打死,仍然像瘋狗似的往前撲。而他們也有相當多的重砲及充足的火藥」。
1644年大員地區手繪圖
5月5日鄭軍轉進攻「熱蘭遮城」,荷人同樣閉守該城,等候外援。圍城二十天後,鄭軍也因缺糧就沒有積極攻城。5月26日,鄭軍攻城未果。6月1日,鄭成功下令在城外設柵欄,挖掘壕溝,設置可移動且能防禦槍砲的「籃堡(竹籃內裝砂石)」,進行長期對峙,俟其自降。
1662年1月25日(清康熙元年),「熱蘭遮城」與大員市之間,「熱蘭遮城」和「烏特勒支堡」與鳳梨園(林投樹)之間及北線尾,在這三處已見到鄭軍軍旗迎風飄揚。上午9時30分,這些地區的30門大砲同時向「熱蘭遮城」及「烏特勒支堡」開砲,砲彈不停擊發,原本在高地築有堅強防禦工事的「烏特勒支堡」,因被大量砲彈擊中成為廢墟。「烏特勒支堡」的失陷,表示「熱蘭遮城」儼然成為被佔領的「烏特勒支堡」砲口下獵物,繼續守城已經不可能了。1月26日,鄭軍將所有的「籃堡」繼續向「熱蘭遮城」推近,而荷軍尚有一處可控制海上通路的木柵砲台也岌岌可危,一旦木柵被攻陷,連逃亡的機會都沒有。1月27日經召開評議委員會議,全體委員決議向鄭軍投降,並授權行政長官揆一與鄭軍媾和,希望能保障生命財產及有顏面地投降。降書在當天下午2時送到鄭軍手上,困守共9個月的「熱蘭遮城」被攻下了。
↑「安平公墓」高地,就是荷據時期「烏特勒支堡」遺址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名稱由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叫「王城」。1683年(清康熙22年)清軍入台後,政治重心移轉至府城內,故將本城改為軍裝局,城堡的重要性日減,之後牆垣也多傾圮失修,安平城逐漸荒廢。1873年(清同治12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城牆隨之而毀,之後遂成廢墟。1874年(清同治13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並辦理「開山撫番」,而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了「億載金城」。
↑「延平街」,「台灣第一街」又稱台灣街或石板街
日據時期「熱蘭遮城」基本上已成廢墟,1930年,日人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據時期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將該城改名為「安平古堡」。
↓ 荷據時期的「熱蘭遮城」殘蹟也只剩下博物館北側的城壁、外城西南側稜堡和內城北側半圓堡這幾個地方,原本高三丈餘,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糯米牆。
↑ 博物館北側城壁
↓ 古堡北側半圓堡
↑↓ 日據時期建紅磚數階之瞭望臺,尚有砲臺遺址,刻有「嘉慶十九年仲冬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字樣。1975年,當地政府另建瞭望塔,可見臺灣海峽及出海口鹽水溪。古堡正前方有一洋公館,建於1888年(清光緒14年)稅務司,為外國人在台南所建三座洋公館之一。戰後,改為安平區公所,後改為台南市立「永漢民藝館」,陳列邱永漢先生搜藏之台灣民藝品,現已改為「熱蘭遮城博物館」。日治時期末,日人立碑紀念濱田彌兵衛事件,石碑刻上「濱田彌兵衛」五字,戰後改刻「安平古堡」四字。1975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
↑↓ 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港成立之洋行。民國68年改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 安平樹屋,最初為洋行倉庫,因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現場好多美眉喔!應該是被"樹屋"的浪漫名稱吸引而來吧?相信跟想像有點出入後,就來憧憧去匆匆!
1625年(明天啟5年),荷蘭人將勢力推向赤崁地區,把該地區稱為普羅民遮(Provintia),並興築簡單的竹城。因荷蘭人實行重稅政策,使不少漢人負擔沈重,更招致人民的反感。1652年9月8日(明永曆6年),因重稅發生郭懷一事件後,荷蘭人恐懼再有事件發生,故將「赤崁竹城」,以紅磚疊砌,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蚵殼灰為黏著劑,乾後堅如磐石,稱為「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或稱紅毛樓)」。「普羅民遮城」主體呈四方形,上有磚房一幢。另東北與西南角各置凸出的「稜堡」,亦築有磚房。稜堡四角皆有瞭望亭,為圓頂六角柱型建物。1653年(明永曆7年),荷據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圮,僅留部分殘蹟。
↑↓ 早年與「熱蘭遮城」互為犄角的「普羅民遮城」,在被鄭成功攻佔之後,並將其所在地赤崁更名為「承天府」,在「熱蘭遮城」未攻破前,該城為鄭成功之暫時居城,後成為全台最高機構「承天府署」。鄭經繼位後,廢承天府,改設為軍火庫,稍後在原址上興建祠廟。二戰後(1960年)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蹟,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一級古蹟。
↑ 至於三百八十年前的「普羅民遮城」遺跡,於「赤崁樓」內尚保有二處。一為「文昌閣」台基下方之城堡舊門,是日人於1942年拆除大士殿時所挖掘到的,可以看見門內上樓之石階痕跡及拱門等。
↓ 另一處在「文昌閣」左側,為「普羅民遮城」稜堡之殘餘。由一塊塊紅磚堆砌出來的厚實牆垣中,有一方凹洞,可能是昔日砲座之所在。
↓ 除此之外,「海神廟」與「文昌閣」間有一口「半月形古井」,相傳鄭成功圍「普羅民遮城」時,荷蘭守軍即由井內祕道逃至「熱蘭遮城」。但是由於兩城相距6公里,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且經挖掘後,亦無祕道之遺蹟,因此恐係街坊傳說而已。
↑↓ 台南府城名產「義豐冬瓜露(塊)」,早上10:30開始販售,每天限量供應40份,3分鐘就賣完了,賞味期2個月。一份冬瓜塊加6000cc冷水,煮沸後2到3分鐘後熄火,冰涼後飲用風味更佳,因為手工製造數量有限,想買的朋友時間要掌握好!我們家派誰去買,當然是由家庭主婦出馬,"溫刀阿母"就去排隊了,我們逛好「武廟」,我媽也買好了...
這次行程也參加飯店的「週休玩個夠 - 七股採鹽趣」套裝行程,住宿就有含『台灣鹽博物館』門票,所以回程就往七股方向走...
相傳清康熙4年(西元1665年),陳永華開始引進台灣最早的淋滷曬鹽法,開闢瀨口鹽埕(今台南市南區鹽埕南方),為台灣歷史記載本島最早的曬鹽田。
最近看過一部大陸劇「豪門金枝【鹽亨】」,【鹽】在以前是非常重要的民生物資。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江淮戰事不斷,清廷最大食鹽產區 - 兩淮鹽場因而荒廢、鹽路阻斷,此區也是朝廷重要課稅來源。當淮鹽片引不至,為解除楚岸上億民眾淡食之苦,更為增加朝廷賦稅以充軍餉,咸豐帝被迫下令:「川鹽濟楚」。
在參觀時,了解到「海鹽」製程中,也有同「豪門金枝」所描述的「滷水」。海鹽的製造過程,是讓陽光與風蒸發鹽田的海水,經濃縮得到「滷水」,再煎熬滷水獲得食用鹽。而川鹽是屬於井鹽(Well salt),在地表下就已蘊藏天然滷水,再透過鑿井方式,將地底下的滷水抽取,並煎熬滷水可獲得食用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