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66901.jpg

然是夏天,但在三貂嶺的晚上卻感覺特別涼爽,以為夏天瞬間消失了,在澳底的每天晚上都是熱鬧著,氣氛跟氣溫一樣的熱,舅舅家屋外還是比屋內涼快些,看著舅舅們光著上身,胖子慢慢來在大暑時節當然也是受不了熱也跟著脫掉上衣,之後~馬上引起眾親友的哄堂大笑,要穿也不是不穿也不是...點閱相簿...

 





↑↓ 最近在澳底和三貂嶺流行烤肉就這樣輪來輪去烤不完,所以這次回去當然也有烤肉活動,這次到舊家祕境繼續烤,在舊家除了玩水舅舅們會順道去抓突斜紋方蟹(白底仔)晚上煮稀飯,海女舅媽則撿拾石虌(鐵甲)、舟螺(海拖鞋)做涼拌



城市小孩學游泳幾乎都到游泳池學習,但在海邊長大的小孩就不一樣了,我們家也算是在都市長大,卻不是在游泳池學會游泳的。小時候放暑假時溫阿母也會請一星期的假帶我們回外婆家,這是一年中最快樂的,可以坐火車又有好吃好玩的,舅舅和阿姨們也會多請幾天假陪我們。
在這裡學游泳是很可怕的回憶,沒有教練當然沒有人肯慢慢教你,所以一到海邊不會游泳的人~最慘!要學游泳,用土方法教學是最有效果的!像慢慢來那麼胖沒辦法用丟的就是直接推到海裡,瘦小的當然是用丟的才有趣,被推或丟下去的還沒學會游泳只能在水中掙扎,等到快不行(三字經都罵出來)也喝飽了海水,才會有人跳下水將他拉起,丟個幾次多喝幾口海水每個也是游泳健將,說是利用喝海水來打通任督二脈,騙肖A~

_MG_6607.jpg
我們小時候就是在這裡學成游泳的,都還沒學成前再到海邊,有經驗的會小心翼翼注意身邊的人,專注的視線一直專心掃描著深怕再被偷襲,但萬萬沒想到說是遲那時快,走在前面的人已轉身就往這邊推了過來,看~(三字經又罵出來)又下水了又喝足海水,所以大家學會的第一個游泳姿勢一定都是狗爬式,奇怪!是本能嗎?

↓ 漂流豬




同事阿溪送了隻米格魯,想說給我媽作伴但不得緣,這次一起把可樂帶到澳底,看看有誰願意收養,當三舅、三舅媽見到可樂後,說這隻狗得他們的緣就收養了,可樂終於又有了新家,因三舅不喜歡可樂這個名字,第二天可樂就換成Apple新名字,呵~汽水變水果...在熱情的三舅家, Apple會是一隻快樂的Sunshine girl...

↓ 狗舅和狗女兒趴在漂流木,一對狗...父女真有緣,Apple 真有福報...


_MG_6670.jpg
↑ 在座的都是在這裡學會游泳的,只有俊龍老婆不是...

↓ 搬到澳底市區後,老家一度成為海防的倉庫,海巡署成立後,陸軍海防也裁撤,留下來的只剩斷垣殘壁

 




澳底簡介

澳底除了好吃,當然也有許多好玩的地方,附近的福隆景點、九份金瓜石景點還有平溪十分寮也粉近,去宜蘭也方便,引用網路文章以導覽方式介紹澳底當地好玩的...
澳底位於台灣東北方鼻頭角與三貂角之間的灣澳,亦屬東北角風景區內,距基隆市約35公里,離台北約60公里。屬新北市貢寮區仁和里和真理兩里的範圍。澳底在整個台灣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明治28年(1895年)5月29日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之處,同時也是嘉慶元年(1796年) 吳沙開蘭揚帆起錨的地方,但它總是扮演暫時的角色,事件過去後,又恢復它純樸寧靜的漁村與田園性格,直到民國68年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通車以後,整個漁村才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



北濱公路通車之前,澳底對外的交通除了漁船 (沒有客輪) 之外,只有唯一的基隆客運行駛澳底至貢寮區間,路程約5公里,之間的道路只能算是二級縣道,甚至只配稱鄉道,客運班次配合火車時刻表,而火車停靠貢寮站只有平快車和普通車兩種,所以在那時期從台北到澳底必須花掉三至四個小時,交通的易達性相當的低,慢慢來小時候就是這樣陪母親回娘家的。如今已完全改觀,到台北車程縮短為一小時,而且假日遊客湧至,海鮮店到處林立,實在難以想像昔日灰暗之貌。當然,繁榮帶來的民生富裕景象,但這個東北角最早開發的地區,所擁有的歷史古蹟與古厝亦將煙消雲滅。



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的概述:
(一)地質、地形﹕澳底的地形正好在龍洞岬與三貂角之間大灣澳中間的一個小突岬上,此乃澳底尖 (火炎山) 伸出海灣之故。從海上看整個灣澳 (即從鼻頭角—三貂角),澳底正是位於灣澳的底部,因此稱為澳底。地質上為蚊子坑層和木山層,屬於漸新世中後期地層。 (約3000萬至2200萬年之間)。本區由和美向南經火炎山東坡,公路左測右側有寬達 500公尺、高25—50公尺的海階地形,階面上部為厚層紅土,由木山層 (約2200萬—2000萬年前) 砂頁岩風化而成,此段階地向南分布,到澳底以南的石碇溪北側,而澳底聚落本身即建築在第三級海階上 (海拔10公尺以下) 。
(二)澳底海岸巨岩羅列,許多小單面山 (單斜脊) 景觀,在其北方尤其多,在早年未通車之時,只有單線道路通往和美村 (蚊子坑),景觀被破壞的很少,處處皆勝景。而且當時從和美往鼻頭村只有步道,幾乎是孤立的世外村莊。但畢竟澳底是一個轉運點(102縣道)又是東北角最大漁港,所以早期就已發展成一商店街,人口亦不少,是個大村落。
(三)澳底漁港在民國60年被列入二等漁港,地位僅次於基隆港,漁船有110艘,其中10噸以上有43艘,10噸以下有67艘。到了民國72年增到 987艘,但反而降為三等漁港,原因是其投資情況下降,且漁船不再聚集於此。漁民 (男性) 人數約 620人,平均年齡41歲,顯然年齡偏高。
(四)漁獲活動﹕
1.採集漁業﹕漁民利用退潮時在潮間帶採拾海藻、貝類等,尤其是石花菜最為普遍,捕捉龍蝦亦盛行 (每年3—8月) 。
2.底刺網漁業﹕在岩岸附近投置網具捕捉魚、蟹、龍蝦等。但現在均利用漁船作業。
3.曳繩釣﹕利用假餌、活餌釣取表層的魚類。
4.鏢旗魚業﹕利用魚在風浪洶湧浮游水面用鏢射之,故在東北季風期間較多,主要魚類是旗魚、鮫(鯊)。作業在白天,約一星期才回港。
5.流刺網﹕網具不固定,任其飄流。漁船大約採10—20噸規模,以捕鰆魚為主。
6.棒受網﹕以燈光誘捕表層洄游魚類。
7.巾著網﹕即大型圍網,二船同時作業,漁獲量多。
8.其他有焚寄網、赤手釣漁業、竿釣漁業及地曳網等,為目前較落沒的漁業。
基本上而言,澳底自濱海公路通車後,承銷漁商就不再大量聚集在澳底漁市場了。

解說與活動大致可分為兩種路線﹕
一、自然景觀路線﹕沿海岸岩礁、石碇溪之旅、海階地形,海濱植物之介紹等。
二、歷史與人文景觀路線﹕ (一)吳沙之墓與古厝。 (二)海鮮街。 (三)漁港﹕看海的日子。 (四)漁獲活動。
解說活動須時約60分鐘。動線從澳底國小→仁和宮→吳沙墓→海邊及石碇溪→再回到澳底國小→新港街→澳底漁港→澳底街上。
第一站﹕澳底國小前的街市
1.澳底街市變遷頗快,在民國68年以前是一典型的村街,主要是供應澳底及其附近漁村及農村的生活需求,是一個小型的地方中心,影響力很有限,但自公路通車以來,不但與基隆市連繫密切,生活圈擴大,而且和台北市的關係也日漸密切,尤其是海鮮店名聞遐邇,海鮮餐廳超過20家,已集中成一條公路海鮮街,並向兩側發展,入夜以後霓虹招牌燈光閃耀,儼然是一座新興的觀光城市,但這種純粹以吃海鮮來招徠遊客的發展,是有其限度的。
2.仁和宮是澳底的信仰中心,宮址靠近濱海公路,自創廟( 清道光初年 )至今已 150餘年,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建築形式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格式。
第二站﹕吳沙墓及海邊、石碇溪之旅吳沙福建漳浦人,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後,就居住在三貂嶺、澳底一帶,嘉慶元年開始入墾宜蘭平原,至嘉慶三年逝世止,宜蘭已建立了頭城、二城、四城等地,並建構大厝,子孫繁衍,只是在其臨終時,卻囑意他的後代將其屍體運到澳底的海濱埋葬,因為澳底是當年乘船開往宜蘭開拓的啟航處。 目前墳墓就在石碇溪邊面海處。從澳底仁和宮旁有『吳沙墓』指示牌,過濱海公路進入民家巷道水泥路,往海邊方向走約二百多公尺即達,墳墓已整理得煥然一新,前面墓園幽雅,碑文上刻有『開蘭吳沙』的字樣,中為『皇清例授武信郎顯考謚春 吳公墓』等字樣。 繼續前行,可到達石碇溪河口,有海蝕平臺及河口的潮曲流地形景觀(主流長約8.5公里,為本特定區內第二大河流。礁岩上有一座雕像,為表揚一位高職生救人義舉行為所塑之像。
第三站﹕澳底漁港與古厝澳底通往漁港的老街,有一些古厝仍有存留,石頭屋的建築古樸穩靜,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澳底漁港則為北部最大漁港之一,民國60年時為二等漁港,僅次於基隆市,目前已降為三等漁港,投資情況大不如前,而且許多漁商亦不再聚集澳底漁市場,盛況已不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慢慢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