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底舅舅家每天晚上都很熱鬧,氣氛跟氣溫一樣的熱,屋外還是比屋內涼快些,看著舅舅們光著上身,慢慢來也受不了熱跟著脫掉上衣,之後引起眾親友的哄堂大笑,要穿也不是不穿也不是了
最近在澳底和三貂嶺的親戚流行烤肉就這樣輪來輪去烤不完,所以這次回去當然也有烤肉活動,這次到舊家祕境繼續烤
城市小孩學游泳幾乎都是在游泳池學吧,但在海邊長大的小孩就不一樣了,我們也算是在都市長大,卻不是在游泳池學會游泳的。小時候放暑假溫阿母也會請一週的假帶我們回外婆家這是每年最期待的,可以坐火車和玩水,舅舅、小姨們也會請幾天假陪我們玩。在外婆家學游泳是算可怕的回憶,沒有教練更沒人有耐心肯慢慢教你,所以學游泳只有土方法效果最好,像慢慢來那麼大隻沒辦法用丟的,只能一腳踢下去,那瘦小的當然是用丟的才有樂趣,被推的或丟下去的只要經歷幾次水中掙扎、喝飽海水來打通任督二脈個個都成了游泳健將,說也奇怪,無師自通的第一種游泳姿勢為啥都是狗爬式。
這就是我們的游泳池,到這不管會游還是不會游泳的都很小心注意身邊的人深怕再被偷襲,但防不勝防,看~(三字經就罵出來了)。
漂流豬
同事送的米格魯,想說給我媽作伴但不得緣只好帶到澳底找有緣人收養,最後由三舅收養了
狗舅和狗女兒趴在漂流木,一對狗...父女真有緣,Apple 真有福報...
在座的都是在這裡學會游泳的
外婆家搬到澳底市區後,老家一度成為海防的倉庫,陸軍海防裁撤後剩斷垣殘壁
澳底簡介
澳底除了好吃,當然也有許多好玩的地方,附近的福隆景點、九份金瓜石景點還有平溪十分寮也粉近,去宜蘭也方便,引用網路文章以導覽方式介紹澳底當地好玩的...
澳底位於台灣東北方鼻頭角與三貂角之間的灣澳,亦屬東北角風景區內,距基隆市約35公里,離台北約60公里。屬新北市貢寮區仁和里和真理兩里的範圍。澳底在整個台灣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明治28年(1895年)5月29日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之處,同時也是嘉慶元年(1796年) 吳沙開蘭揚帆起錨的地方,但它總是扮演暫時的角色,事件過去後,又恢復它純樸寧靜的漁村與田園性格,直到民國68年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通車以後,整個漁村才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
北濱公路通車之前,澳底對外的交通除了漁船 (沒有客輪) 之外,只有唯一的基隆客運行駛澳底至貢寮區間,路程約5公里,之間的道路只能算是二級縣道,甚至只配稱鄉道,客運班次配合火車時刻表,而火車停靠貢寮站只有平快車和普通車兩種,所以在那時期從台北到澳底必須花掉三至四個小時,交通的易達性相當的低,慢慢來小時候就是這樣陪母親回娘家的。如今已完全改觀,到台北車程縮短為一小時,而且假日遊客湧至,海鮮店到處林立,實在難以想像昔日灰暗之貌。當然,繁榮帶來的民生富裕景象,但這個東北角最早開發的地區,所擁有的歷史古蹟與古厝亦將煙消雲滅。
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的概述:
(一)地質、地形﹕澳底的地形正好在龍洞岬與三貂角之間大灣澳中間的一個小突岬上,此乃澳底尖 (火炎山) 伸出海灣之故。從海上看整個灣澳 (即從鼻頭角—三貂角),澳底正是位於灣澳的底部,因此稱為澳底。地質上為蚊子坑層和木山層,屬於漸新世中後期地層。 (約3000萬至2200萬年之間)。本區由和美向南經火炎山東坡,公路左測右側有寬達 500公尺、高25—50公尺的海階地形,階面上部為厚層紅土,由木山層 (約2200萬—2000萬年前) 砂頁岩風化而成,此段階地向南分布,到澳底以南的石碇溪北側,而澳底聚落本身即建築在第三級海階上 (海拔10公尺以下) 。
(二)澳底海岸巨岩羅列,許多小單面山 (單斜脊) 景觀,在其北方尤其多,在早年未通車之時,只有單線道路通往和美村 (蚊子坑),景觀被破壞的很少,處處皆勝景。而且當時從和美往鼻頭村只有步道,幾乎是孤立的世外村莊。但畢竟澳底是一個轉運點(102縣道)又是東北角最大漁港,所以早期就已發展成一商店街,人口亦不少,是個大村落。
(三)澳底漁港在民國60年被列入二等漁港,地位僅次於基隆港,漁船有110艘,其中10噸以上有43艘,10噸以下有67艘。到了民國72年增到 987艘,但反而降為三等漁港,原因是其投資情況下降,且漁船不再聚集於此。漁民 (男性) 人數約 620人,平均年齡41歲,顯然年齡偏高。
(四)漁獲活動﹕
1.採集漁業﹕漁民利用退潮時在潮間帶採拾海藻、貝類等,尤其是石花菜最為普遍,捕捉龍蝦亦盛行 (每年3—8月) 。
2.底刺網漁業﹕在岩岸附近投置網具捕捉魚、蟹、龍蝦等。但現在均利用漁船作業。
3.曳繩釣﹕利用假餌、活餌釣取表層的魚類。
4.鏢旗魚業﹕利用魚在風浪洶湧浮游水面用鏢射之,故在東北季風期間較多,主要魚類是旗魚、鮫(鯊)。作業在白天,約一星期才回港。
5.流刺網﹕網具不固定,任其飄流。漁船大約採10—20噸規模,以捕鰆魚為主。
6.棒受網﹕以燈光誘捕表層洄游魚類。
7.巾著網﹕即大型圍網,二船同時作業,漁獲量多。
8.其他有焚寄網、赤手釣漁業、竿釣漁業及地曳網等,為目前較落沒的漁業。
基本上而言,澳底自濱海公路通車後,承銷漁商就不再大量聚集在澳底漁市場了。
解說與活動大致可分為兩種路線﹕
一、自然景觀路線﹕沿海岸岩礁、石碇溪之旅、海階地形,海濱植物之介紹等。
二、歷史與人文景觀路線﹕ (一)吳沙之墓與古厝。 (二)海鮮街。 (三)漁港﹕看海的日子。 (四)漁獲活動。
解說活動須時約60分鐘。動線從澳底國小→仁和宮→吳沙墓→海邊及石碇溪→再回到澳底國小→新港街→澳底漁港→澳底街上。
第一站﹕澳底國小前的街市
1.澳底街市變遷頗快,在民國68年以前是一典型的村街,主要是供應澳底及其附近漁村及農村的生活需求,是一個小型的地方中心,影響力很有限,但自公路通車以來,不但與基隆市連繫密切,生活圈擴大,而且和台北市的關係也日漸密切,尤其是海鮮店名聞遐邇,海鮮餐廳超過20家,已集中成一條公路海鮮街,並向兩側發展,入夜以後霓虹招牌燈光閃耀,儼然是一座新興的觀光城市,但這種純粹以吃海鮮來招徠遊客的發展,是有其限度的。
2.仁和宮是澳底的信仰中心,宮址靠近濱海公路,自創廟( 清道光初年 )至今已 150餘年,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建築形式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格式。
第二站﹕吳沙墓及海邊、石碇溪之旅吳沙是福建漳浦人,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後,就居住在三貂嶺、澳底一帶,嘉慶元年開始入墾宜蘭平原,至嘉慶三年逝世止,宜蘭已建立了頭城、二城、四城等地,並建構大厝,子孫繁衍,只是在其臨終時,卻囑意他的後代將其屍體運到澳底的海濱埋葬,因為澳底是當年乘船開往宜蘭開拓的啟航處。 目前墳墓就在石碇溪邊面海處。從澳底仁和宮旁有『吳沙墓』指示牌,過濱海公路進入民家巷道水泥路,往海邊方向走約二百多公尺即達,墳墓已整理得煥然一新,前面墓園幽雅,碑文上刻有『開蘭吳沙』的字樣,中為『皇清例授武信郎顯考謚春 吳公墓』等字樣。 繼續前行,可到達石碇溪河口,有海蝕平臺及河口的潮曲流地形景觀(主流長約8.5公里,為本特定區內第二大河流。礁岩上有一座雕像,為表揚一位高職生救人義舉行為所塑之像。
第三站﹕澳底漁港與古厝澳底通往漁港的老街,有一些古厝仍有存留,石頭屋的建築古樸穩靜,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澳底漁港則為北部最大漁港之一,民國60年時為二等漁港,僅次於基隆市,目前已降為三等漁港,投資情況大不如前,而且許多漁商亦不再聚集澳底漁市場,盛況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