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處長來約爬山,好久沒走高山了平時爾偶騎騎車也沒啥運動,知道奇萊南、南華山是走可以騎機車的能高越嶺道好像粉軟厚就大膽答應了,咦~之前才聽說領隊莊Sir.要封山,哈~腳這麼快就癢了
登山社:山友俱樂部 嚮導:施梅齡
行程概況:→行車,~步行
12月3日:20:20新竹→ 22:00埔里(休息)→ 霧社→ 23:00春陽溫泉山莊(住宿)。
12月4日:06:30起床,07:30開車→ 08:00檢查哨→ 08:00屯原登山口,08:16出發~ 10:18雲海保線所/休息,10:30出發~ 12:23 8.8K水源處(午餐),13:23出發~ 15:08天池保線所,13K天池山莊(晚餐.外宿營)。
12月5日:02:30起床/早餐,03:40輕裝出發~ 04:30上天池/休息,04:40出發~ 05:05奇萊南峰登山口~ 06:13奇萊南峰登頂(賞景拍照),07:03離開~ 07:30南峰登山口~ 07:56上天池(休息),07:58出發~ 08:35南華山登頂(賞景拍照),08:55出發~ 09:33上天池~ 10:00天池山莊(休息整裝),10:50離開~ 12:15水源處~ 14:09雲海保線所(休息),14:20離開~ 15:30屯原登山口(整理裝備),開車→ 埔里(慶功宴),開車→ 21:30新竹。
★12/4 屯原登山口至雲海保線所全長4.5K,雲海保線所至天池保線所全長8.5K =>當天步行距離約13K。
★12/5 天池山莊至上天池1K,上天池至萊南峰2.0K,上天池至南華山距離1.5K,天池山莊至屯原登山口13K=>當天步行距離約19K。
能高越嶺道全程西起霧社屯原登山口(H2,050m),沿著塔羅灣溪上行越過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然後下木瓜溪抵達東部花蓮縣銅門,全長約83km。隨著年代更迭有著不同功能與用途,能高越最早是原住民往來東西部的部落獵徑,之後為日據時期最寬最平穩的一條警備道路也是最平易近人的攬勝道路,光復後台電公司將其利用為「保線路」,如今也成為橫貫越嶺道中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步道沿線隨時可見到能高主山(H3,262m)。
出發嘍~登高望遠,回眸文明
約1.4K,能高越第一座輸電線塔景觀
能高越嶺道沿途的輸配電線路稱為「萬大銅門甲乙線(舊東西線)」,甲線在南、乙線在北邊,為69kV二次高壓輸電線路,早期由花蓮銅門架設,橫貫中央山脈,早年的電塔並非使用鋼材,而是松木桿,之後「大觀、明潭-鳳林線(新東西線)」,從南投水里到花蓮鳳林,為345kV超高壓輸電線路,完成後萬大銅門線的功能已降低了。
從這個山頭越過另一個山頭,再越過雲霧的中央山脈主脊,在民國39年代這已算是艱難的工程
花蓮木瓜溪水力發電除了供應花東地區,可將多餘電力輸往西部,1943年日本人著手興建154KV木塔輸電線路,隔年因颱風毀損又因二戰戰情而中斷,到了民國34年(1945年)光復時工程都未見修復。戰敗當時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技術員回日本時曾鄙視說:「三個月後,台灣將陷入一片黑暗」,還說:「台灣兩年內都不會有電」。同年10月孫運璿抵台擔任台電公司機電處長,專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當時台灣的電力系統已是滿目瘡痍,除了台籍工程師於是找來工專學生支援搶修毀損的電力設施,以5個月時間恢復全島80%的電力,為台灣重新帶來光明創造第一筆的「孫氏奇蹟」。民國39年7月,孫運璿升任台電總工程師,開始勘查能高越嶺道著手興建「東西部配電聯絡線」,同年10月開始動工,先拓寬能高越嶺道並在沿線設「保線所」做為架設輸配線路的基地,都是利用日據時期駐在所改建而成,保線所就成了東西輸配線路維護人員的宿舍。工程最艱鉅莫過於輸配線的鐵塔架設,全線共127座巨型鐵塔,組裝鐵塔的每根鋼材,都須以人力抬運上山,其中62號鐵塔是架設在縣界中央山脈主脊上(H2,850m)在當時為遠東最高的輸配線鐵塔,民國40年11月這條長達40餘公里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完成了,由花蓮秀林的銅門橫貫中央山脈到達南投萬大,將東部水力發電源源輸送到西部,竣工時縣界設有蔣公親題的「利薄民生、光被八表」碑(利薄民生"面西"、光被八表"面東")。
能高鞍部山腰能高越嶺道和「光被八表」碑
921地震後造成部分山崩,加上原有的吊橋年久失修不堪使用,使得能高越嶺道東段行走困難,目前能高越嶺道只有西段可暢行,景觀較美的東段因無法暢通使登山健行者悵然若失。
玉山石竹
為保養檢修輸配線路,沿著電塔所跨經的山區開闢小徑,這就是所謂的「保線路」
遇到這個標示牌,只表示此處可以講行動電話,但在能高越持手機並不是一路暢通
約3.5K 馬海僕富士山(麻平幕山),H2617m
霧社事件領袖莫那‧魯道見起義大勢已去,就在馬海僕富士山馬赫坡岩窟持槍自殺,事件中能高越嶺道西段的駐在所,除了霧社分室與馬海僕駐在所其餘均被賽德克族人焚毀,事件結束日警重建越嶺道上的駐在所,其中尾上駐在所重建位置移至原舊址西邊約一公里的尾上山稜線即現今雲海保線所位置。
約4.3K 福雲宮,表示雲海保線所不用五分鐘就可以到了
約4.5K 雲海保線所(尾上駐在所)H2360m,可以大休息
既然是台電的保線所,如果沒電可用不就虧待自己人了,配線成本高架設也困難,輸配電路從旁經過,設變壓器是最方便了
5.3K 二葉松白木林吊橋景觀,因崩塌已成追憶
昔日的白木林吊橋景觀(網友分享),↑ 崩塌後已不見當時美景,也因崩塌,必須高繞越過崩塌區
6K處,古道從屯原到天池不是全程可以騎機車的須在此接駁通過大崩壁,這裡是能高越西段地質最破碎最不穩定的一段,原本依等高線所開闢的道路在這裡都消失了,因為這裡的地質為板岩、變質砂岩和板岩薄互層,有的還夾雜厚層變質砂岩,形成相當脆弱的岩性節理,所以經常引發大量巖屑崩塌而形成天險山徑,走到這兒就特別小心還要避免打滑,所以精神和體力都是加倍消耗更何況是背重裝通過。
8K 木炭窯遺址
提供駐在所煮食取暖用的木炭,會在駐在所附近設立木炭窯由警手負責燒製木炭,木炭窯又稱悶柴窯,直徑約2-3公尺深約1-1.5公尺不等,木炭窯多設置於傾斜的坡地上,主要考量是順應地勢方便推送木炭,選擇的樹材則以相思樹、九芎等最為常見。
8.8K 午餐的地方「水源地」餓昏了
前一晚嚮導說會在這兒準備熱開水給大家泡麵,希望大家盡量不要帶吃不完的乾糧來增加背包重量,於是在埔里休息時沒有準備泡麵的夥伴都去便利商店買好了也包括我~哈,在什麼都匱乏的山上,即使只有一包泡麵足以使大家覺得很滿足,仁者樂山到山上感受匱乏,更能體驗知足感恩心!
玉山假沙梨
約11K 看到對面山腰的天池山莊
待改建的天池山莊到了
抵達天池山莊後天色漸晚氣溫也相對明顯降低,同伴們小聚閒聊開小伙喝點小酒讓身體暖活,但仍然抵不住也越來越冷的氣溫連不怕冷的慢慢來都冷到直發抖。晚餐後即便躲入唯一可避風的帳篷鑽進可保暖的睡袋已不想出來了,怕成了冷凍山豬...哈~
天池山莊 H2860m,經歷多次的歷史變遷在能高越完成初期是一幢日式木造房屋,由於外觀美麗且設施齊全曾有「能高檜木御殿」之稱,當時日人在此配置警力執行駐在所任務也提供覽勝宿泊之用,但1930年焚毀於賽德克族的霧社事件,1931年日人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光復後台電沿用能高駐在所設立「天池保線所」供保線維修人員住宿亦開放給登山者使用,於民國75年亦遭祝融,現在的天池山莊為民國82年重建由林務局管理,於山莊左右兩側依稀可見當時駐在所的遺址,為因應越來越多登山客住宿需求目前該山莊已於99年9月發包進行改建,將改建成可容納120人的山莊從10月份起開始施工,原建物於10月進行拆除在新山莊未完工前登山客僅能於山莊空地紮營,好苦喔越來越冷。
日據時期的能高駐在所及宿泊所
能高越嶺道的新使命光復後台電將其拓寬為「保線路」為越嶺古道中維護最好的可通行機車,目前只有大崩壁路段因大面積坍方,機車經常無法通行須依靠接駁
奇萊南峰 H3358m,同行大部份伙伴在二年前曾一起去登奇萊主北峰('08奇萊成功行)因天候不佳影響撤退了,這次行程對我們來說多少彌補一下,至少有登上奇萊連峰的奇萊南 哈
如果雲霧再少一些,就有更浩瀚景色可欣賞了
雲霧散盡時,從這裡可見到花蓮溪的出海口與太平洋喔
走在中央山脈主脊,在南投、花蓮兩縣間穿梭,往南華山路途盡是花蓮縣的風光,因雲霧甚厚而展望不佳但得雲霧轉眼變化之壯麗,在爬過數個假山頭,終於看到有人群的山頭應該就是南華山 H3183m。
登頂與回程的心情都一樣,因為人生又增添了一次美好的回憶
理蕃路 保線路 能高越嶺道
約二百年前一群居住濁水溪上游的泰雅族賽德克群部份族人由獵徑翻越中央山脈遷至木瓜溪上游柴田溪一帶,爾後往來埔里與花蓮間和阿美族人交易,能高越嶺古道即是賽德克族部落獵徑及交通貿易的社路,居住木瓜溪流域的泰雅族先民之後稱為木瓜番,在泰雅族的太魯閣群佔領內木瓜地區,原木瓜番只好向東遷至銅門,有的遷至萬榮一帶。西元1910年(明治43年;清宣統2年),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行「五年理番計畫」於大正3年(1914年)5月23日發動了「太魯閣討伐戰」,分別從花蓮港、合歡山及霧社集結,東、西部兵分三路進發由新城進入立霧溪,當時能高越為主要討伐路線之一,由銅門文蘭進行討伐,動員超過兩萬人次(與太魯閣戰士約三千餘人不成比例),歷時兩個多月將太魯閣原住民完全征服,討伐結束後日人為有效控制山地陸續開闢了能高越及合歡越警備道路,大正6年(1917年)9月15日沿著這條戰線為基礎闢建「能高越警備道路」,道路從當時的霧社分室經能高(天池山莊),往北翻越奇萊裡山循東稜接到天長橋附近經天長斷崖至初音(現今干城),道路開鑿南投段於大正6年10月11日開工,翌年5月8日完工;花蓮港段於大正6年9月15日開工,東段由梅澤柾作業隊負責開鑿,於隔年6月30日完工,全段於大正7年6月30日完成,全長81.2公里,因道路從花蓮港初音至霧社所以命名「初音奇萊橫斷道路」,梅澤柾除了參與能高越橫斷開鑿也包括合歡越(錐麓古道)及之後的八通關越東段第一期橫斷道路的開鑿都是相當艱辛的道路工程,而八通關越卻成了梅澤警部未完成的遺作。
初音駐在所《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舊能高越西段與現行越嶺古道路線是一致的,而舊能高越東段是從能高駐在所(天池山莊)轉北到上天池再沿稜線至奇萊裡山,右轉東南稜下奇萊溪到花蓮港廳,1925年日人鑑於能高越須翻越海拔3307m的奇萊裡山在冬季時積雪通行困難,於是改從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沿著山腹往南至能高鞍部也就是現在光被八表的位置,再東下檜林切抵柴田溪、奇萊溪至天長斷崖,這就是今天的「能高越嶺道」線路,而舊能高越東段從此荒廢。
能高鞍部
能高鞍部局部放大,「光被八表」碑
能高駐在所(天池山莊)《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東能高駐在所(檜林)《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多霧的奇萊駐在所《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天長斷崖《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坂邊駐在所(磐石)在霧社事件後,只設置幾間客房...《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能高越道路完工後在沿線所設置多處駐在所,由台中州霧社起16個駐在所,全長76.8公里,指定五處宿泊所。
日據時期的警察權力之大,因工作內容十分繁複包山包海的,依其形象及業務就被美化為千手觀音,除了維護治安,在山地偏遠地區警察還擔任教育、公共衛生等工作,為殖民政府實施行政、警察權,所以常被稱為警察大人。
桐里駐在所《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瀧見駐在所(龍澗)《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古道文史專家楊南郡老師「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日本人在能高越所設立的駐在所,由西至東依序為「1908年,赫哥駐在所(今春陽附近)」、「1929年,櫻駐在所(今春陽派出所)」、「波阿倫駐在所(今盧山民眾活動中心)」、「1918年,屯原駐在所(今屯原登山口前200公尺)」、「1931年,富士見駐在所(今台電甲線41號指標後方)」、「1931年,尾上駐在所(今雲海保線所)」、「1918年,舊尾上駐在所(今雲海保線所東方約1公里下方)」、「1931年,松原駐在所(位於雲海、天池之間)」、「1918年,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1918年,聯帶山駐在所(今奇萊裡山東稜山頭)」、「1918年,森中駐在所(聯帶山駐在所東稜下方)」、「1918年,朝日駐在所(森中駐在所東側)」、「1925年,東能高駐在所(今檜林保線所)」、「瀧見駐在所(龍澗發電廠下方)」、「銅門駐在所(今銅門派出所)」。昭和1年(1925年),能高越改道後,聯帶山、森中、朝日駐在所隨即裁撤。
銅門駐在所《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烏帽駐在所,來到這裡可見到柔和的峽谷之美《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當時不僅開闢了理蕃警備道路,日人曾經研擬將能高越籌建為一條富士社(廬山)至銅門可通行車輛之「中部橫斷道路」,於1940年動工開鑿直到日本戰敗而終止,東部的開鑿從花蓮銅門修築至桐里(今磐石)就是目前地圖上所標示的花蓮段台14線,民國40年代台灣省公路局也曾經考慮利用能高越拓寬成橫貫公路,後來為其他因素路線改為現在的中橫(台8線)。花蓮台14線風景優美素有「小天祥」美稱的慕谷慕魚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
省道台14線全長187公里,目前南投仁愛到花蓮秀林有76公里屬步道未能通行車輛也無拓寬成公路的計畫,台14線西段起點從彰化縣彰化市(接台1線),經芬園、草屯、國姓、埔里、霧社,終點在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全長99.021公里,東段則由花蓮秀林鄉銅門到龍澗,主要為台電的保線道路,其中台3線從台中市至草屯接台14線至埔里台21線到日月潭,這三段合稱「中潭公路」,而埔里至霧社段稱為「埔霧公路」。
《東台灣展望-毛利之俊》
聲明:引用他人作品,為分享性質,著作權仍為原創作者,如侵權請先告知
留言列表